同樣是去世!「享年和終年」有什麼區別? 可別亂用「理解錯了」容易鬧笑話

從科學的角度出發,生老病死就是人體作為物質世界的一個事物,正常、完整的一個發展周期,沒有什麼大不了的。這是自然規律,也是物種進化的方式,即便醫學設備和技術再怎麼發達,這一結局始終沒有辦法改變。它是一個從始到終的過程,更沒有什麼不公平可言。

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,作為一種意音文字 ,它不只是簡單的構詞,如芥子納須彌,可謂一字一乾坤,每個字與詞都凝練了中華文化的哲學與智慧,從字源中更可一窺古代的社會經濟、政治文化、民俗禮儀等歷史。

《紅樓夢》第119章史太君壽終歸地府中,寫賈母去世,是「聽見賈母喉間略一響動,臉變笑容,竟是去了,享年八十三歲。」

《三國演義》裡,寫荀攸因曹操欲稱魏王,勸誡無效後「憂憤成疾,卧病十數日而卒,亡年五十八歲。」

Advertisements

《水滸傳》中,宋江邀鄆城縣都頭雷橫入伙上梁山,雷橫推辭道:「待小弟送母終年之後,卻來相投。」


Advertisements

同樣是表意去世,咱們就有「享年」、「終年」、「存年」、「得年」、「卒年」、「亡年」等諸般說法。這些遣詞或敬語,是嚴肅根據逝者的身份來使用的,若是在禮教嚴格的封建社會,用錯了可不是鬧笑話這麼簡單。

為什麼一個簡單的措辭會有這麼多講究?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的喪葬禮俗來理解了。


Advertisements

儒家五禮 :凶禮

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,形成了以孔子、老子、墨子、韓非子為代表的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法家四大哲學體系。

到漢武帝時期,推行了董仲舒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的治國理念,自此儒家文化成為了後世歷代所尊崇的正統思想。


Advertisements

眾所周知,儒家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,提倡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儒學脫胎於周朝禮樂傳統,我們形容一個文明的社會秩序紊亂,常用「禮崩樂壞」來形容,「禮」是構建一個和諧社會秩序的根本,所以咱們中華民族才自稱為「禮儀之邦」。

錢穆先生在《一堂中國文化課》中就說過:

「當禮被延伸的時候,家族就形成了,禮的適用範圍再擴大就成了「民族」。中國人之所以成為民族,因為禮為全中國人民樹立了社會關係準則。」


Advertisements

孔子說:「不學禮,無以立。」儒家五禮中,包括了:吉、凶、賓、軍、嘉。

吉——對天神、地祇、人鬼的祭祀之禮;

凶——跟殯葬、天災有關的哀悼之禮;

賓——朝聘邦國、接待賓客之禮;

軍——軍旅操演、征伐之禮;

嘉——冠婚賀慶、敦睦宗親之禮。

本文要講的就是「凶禮」。凶禮又細分為五類:「以喪禮哀死亡,以荒禮哀凶札,以吊禮哀禍災,以檜禮哀圍敗,以恤禮哀寇亂。」

其中的喪禮,與民間宗法制關係最密切,所以儘管經歷了新文化運動,至今尚能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基本的禮俗結構。

一套完整的的喪禮,大體包括了棺殮、發訃、設靈、開弔、奠祭、入葬的步驟。


Advertisements

而「發訃」,是喪‬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禮節。訃,就是報喪。在封建君權社會,不同等級的人,死的稱法也各不相同,《禮記·曲理下》中就有詳細的記載:「天子死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,庶人曰死。」而支撐等級制度的三綱五常,也是的訃告內敬詞各不相同的原因。


報喪之禮:訃告

無論是帝王將相,還是市井鄉民,亡者壽終之後,都需要對外訃告通知,告知開弔下葬的日期。尤其是帝王崩後,要遣使告喪天下,往往會引發帝國內外的權力鬥爭。比如秦始皇東巡時客死於沙丘,權臣趙高與李斯便故意秘不發喪,扶胡亥繼位。

清光緒帝出殯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