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說「家」會傷人?諾貝爾文學獎作家「說出4個真相」句句戳心

去年10月,82歲法國作家安妮·埃爾諾憑借《悠悠歲月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。

緊接著,她的另一本書《一個女人的故事》,走進大眾視野。

有人評價道:「她的作品不僅僅是個別女人的生活實錄,而是時代和社會的一面鏡子。」

這本書敘述的是作者母親的生平瑣事,可字里行間流露的,卻是親子間親近又充滿隔閡的復雜感情。

原來,終其一生,父母才是我們最難面對的人。

這不是一個女人的故事,而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隱痛。

01

時間差:

那時我還小,你總沒時間;

你慢慢變老,我還不夠強大

我們都嚮往一種親子關系:你陪我長大,我陪你變老。

然而,現實往往事與願違,安妮也不例外。

為了能賺更多錢,在人們趨之若鶩進工廠的年代,安妮父母貸款盤下了一家咖啡食品店。

Advertisements

母親以極大的熱情,經營著這間小店。漸漸地,家裡經濟狀況有所好轉,他們買了商鋪和房子。

可是,顧此就會失彼。

母親把所有的熱情和精力都給了顧客,卻連跟孩子好好講話的耐心都沒有,更沒時間照料這個家。

她忙得沒時間做飯,安妮衣服上的扣子掉了,也總是要在上學的前一分鐘,她才會急急忙忙地在女兒身上縫兩針。

星期天下午,母親穿著連體衣和長絲襪睡覺,讓安妮躺在她的身邊。安妮睡不著,就緊貼著母親的背看書。這是安妮童年關於母親的記憶中少有的溫存。

年少時,她曾因此怨恨,怨恨母親不能陪伴自己。

Advertisements

然而,在一段親子關系中,被虧欠陪伴的往往不只有孩子。

安妮長大結婚後,便搬離父母。直到父親去世,母親提出想與她同住。這個大半生都風風火火的女人,終於示弱了。

都說 示弱,是父母變老的開始。

他們生活在一座新城,人煙稀少,出行不便。母親哪怕想買一雙襪子,或者理個頭髮,都需要安妮駕車才能抵達目的地。

母親不習慣依靠別人,但其實,她已經漸漸無法融入新環境了。

不得已,母親又獨自搬回她原來生活的地方。安妮也沒有辦法,畢竟,她還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。

後來,母親患上阿爾茨海默病,安妮看著母親日漸丟光了自己的東西,一點點忘了燈是怎樣開關,看著她開始墊尿布、用手抓飯吃……

不止一次,她沖動地想要把母親接走,從此什麼都不做,全身心照顧母親。可是,她又很快意識到,自己並沒有這個能力。

Advertisements

最後,母親獨自在醫院過世。

有時候,我們和至親之人的關系就是這樣:你沒時間陪我慢慢長大,我也沒能力陪你從容變老。

作為平凡的人,我們誰都追趕不上時間的腳步,誰都無法擺脫這宿命的循環。

02

Advertisements

空間差:

錯落時空里,我們是距離最遙遠的親人

有人說,終其一生,父母都在目送孩子遠行。

但其實,在另一個錯落時空里,父母與子女,從未真正相遇。

安妮母親年輕時,是個美人。

她頂著一頭棕紅色的頭髮,搭著藍色寬條夏裙,手裡忙著工作,還能對顧客面帶微笑,從容不迫。

那時,母親是安妮最敬佩的人。安妮想,長大後,我會成為她那樣的人。可那時,母親並沒有多少耐心可以分給她。

青春期到來時,安妮與母親決裂了。此時,母親不再是她的榜樣,相反,她為母親的粗魯感到羞恥。

可這時,母親卻渴望能夠跟女兒一起學習。她喜歡聽安妮講學校發生的事,並學著模仿按你的口頭禪。

而安妮當時最大的願望,卻是離開家,離開父母。

讀大學後,安妮與母親的關系漸行漸遠。不在一起生活,她們之間的氣氛由劍拔弩張,轉變為友好羞澀。

但這不過是感情疏遠的另一種表現。

這時,母親會與安妮熱烈擁抱,會特意為她保存報紙。

單獨相處時,母親開始主動尋找話題,試圖拉近與女兒的關系,可她說的都是別人的家長里短,安妮根本不感興趣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