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!30歲博士朋友患癌去世 生前「他卻說很開心患癌」背後原因令人心酸

前幾天,看到一個話題衝上熱搜:#朋友30歲癌症去世生前說他反而很開心#。

影片大意是博主有位朋友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,擁有優秀的學業成績和別人眼中的幸福家庭。

可誰也不知道,他的這30年一直活在痛苦當中。

父母對他的要求極其嚴格,連吃飯筷子拿高拿低也要管。買衣服和鞋,不管他多喜歡的款式,父母只讓他買黑白灰三個顏色,無時無刻都要控制他。

最讓他覺得窒息的是,他的父母把自己的生活所受的苦都壓到了他身上。只要為了孩子做點什麼芝麻大點的事,一定會說:

「我天天那麼辛苦,我為了誰?哎呀,這當父母太不容易了。俺到老了你可千萬別不管俺們哈。」

這些話就讓他無時無刻背負著強烈的負罪感,更讓他覺得自己一輩子都欠著父母的,永遠都只能當父母的牛馬。

30歲那年,他在體檢中被查出了癌症。一般人患上癌症肯定是痛不欲生,可他呢,不僅不難過,反而覺得解脫。

他終於可以休息了,終於可以活得不那麼緊張了,終於可以有癌症這個理由不去做父母讓他做的事情了。他只想趁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出去玩一玩、旅旅遊,想學個小提琴,做一些他從來都不敢想卻特別想做的事。

故事的最後,他帶著遺憾,離開了這個世界。

看完影片,隔著屏幕都感到滿滿的窒息感。真不敢相信,這孩子30年來是怎麼過的。

或許,他的癌症和長期的情緒壓抑有很大關係,要不是攤上這樣一對可怕的父母,這孩子的人生該有多幸福啊。從小成績優秀,一路讀到博士,前途無量,未來可期。可就是因為父母的愧疚式教育,讓他從小活在虧欠感和道德綁架中,結果人生終結在了最美好的時候。

喜歡利用愧疚感和虧欠感來教育孩子的父母太多太多了。

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影片,一個父親赤裸上身,嘴裡叼著煙,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兒:

「爸爸兩天只睡了4個小時,一天只吃一頓飯。36度的高溫,中暑了都沒捨得休息,就怕你以後和我一樣。」

身邊的女孩擺弄著眼前的奧數資料,委屈地夾著眼淚。或許,爸爸的目的達到了,女兒看到了他的犧牲,但也在心裡種下了愧疚的種子:爸爸的辛苦,都是我造成的。

旁邊的媽媽把影片拍下來後,配文發到了網上:「不善於表達的他很少說這麼多話,他不怕吃苦,就怕孩子和他吃一樣的苦。」

這話乍一聽沒毛病,父母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教育孩子要努力讀書,避免走父輩走過的路,吃父輩吃過的苦。可這真的能如父母所願,給予孩子讀書的動力嗎?

恐怕不行。它真正能給孩子帶去的東西只有兩樣:

一是讓孩子被迫共情父母,甚至認為父母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,於是小小年紀就失去了童年的快樂。

二是孩子會活在愧疚中,一旦達不到父母的要求,就會產生罪惡感。

試問帶著這種彆扭的心態成長起來的孩子,心理怎麼會沒有問題?

可惜,很多父母都意識不到愧疚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,只看到它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。

前段時間,在短視頻平台刷到這樣的影片:

一個穿著民工服,滿臉污漬的爸爸對著鏡頭說:「兒子,爸不熱。爸今天又掙900塊錢了,你那花唄明天就能給你還了。」

「你在家安心打遊戲,天氣熱了記得開空調,一定要開到最低,口渴了就點杯奶茶,一定要點大杯,爸爸不差錢!明天我會繼續努力掙錢!」

這位爸爸對孩子說這樣的話,目的是什麼?是真的想表達愛孩子呢,還是讓孩子覺得虧欠父母,然後不再打遊戲,以後好好學習?

前段時間,在網上看到一條點贊量200多萬的影片。

影片中,一家人正在其樂融融地吃著豐盛的晚飯,可媽媽卻只夾蝦頭吃。

女兒給媽媽夾了一塊蝦肉,媽媽卻拒絕了,說道:「我吃點蝦頭就行了。」

女兒不理解,這不是還有很多嗎?

媽媽回答道:「這不是吃一塊少一塊嗎?好的都留給你們,我吃你們剩的就行了。」

看女兒不說話,媽媽又說道:

「我不都是為了你嗎?要平常我自己擱家裡吃能吃這麼好嗎?」

才一分鐘的影片,都感受到溢出屏幕的窒息感。

不由得想起黃執中說過的一段話:

中國的關係很奇怪,我們要歌頌一種感情叫「你要犧牲,他要報恩」。

明明生活的苦難不是孩子造成的,非要往孩子頭上扣;明明孩子不需要父母付出這麼多,可父母非要犧牲自己,讓孩子活在愧疚感裡。

這究竟是為什麼呢?為什麼父母總喜歡使用愧疚式教育,總要讓孩子覺得對不起自己?

原因很簡單,因為這個方法簡單粗暴,且立竿見影。

其實,愧疚式教育就是一種偷懶式教育,只要搬出這一套說辭,孩子就會在虧欠感的驅使下服從父母的安排:考「好」學校、找「好」工作,選擇「好」伴侶,在「適合的年齡」生孩子……人生的每一步路,都在父母的安排下完成,看似順風順水,實則形如傀儡。

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教授王晨認為,「愧疚式教育」本質是一種情感支配。父母通過利用跟孩子的情感聯繫,讓孩子服從自己。

但這種服從,副作用特別大。

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大衛·霍金斯博士曾分析過各種情感的能量等級,從最負面、傷身的情感,到最正面、滋潤的情感。

讓人意外的是,在所有的情感中,排位最低的不是憤怒、悲傷,而是羞愧和和內疚。在霍金斯博士看來,羞愧就猶如精神的自殺行為,會慢慢消耗孩子內心的能量,讓孩子變得怯懦、自卑,甚至自我否定、自我攻擊。

不僅如此,愧疚式教育還會讓孩子形成了討好型人格。她們會忽視、壓抑自己的需求,滿足父母的心意。

舒服了父母,痛苦了孩子。

最可怕的是,這種教育模式還是會「遺傳」的。這些孩子前半生被父母用愧疚感綁架,等到結婚生孩子之後又用同樣的方法綁架自己的孩子。於是這份痛苦,將會在不知不覺中一代代地延續下去。

真愛裡沒有愧疚,只有輕鬆自在。不要刻意渲染父母的苦情色彩,不用情感綁架孩子的自我意志,更不要用虧欠感做砝碼,強制孩子順從自己。

是啊,真正有智慧的父母,從來不會用自我犧牲來綁架孩子,而是會把自己活成一道光,照亮孩子的未來,引領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。

就比如央視主持人董卿,在一開始當媽媽的時候也特別焦慮,擔心因為工作忙,沒時間好好陪孩子。她也一度想過,自己是不是應該急流勇退,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,先當好媽媽這個角色。

就在董卿對人生的選擇感到茫然的時候,她朋友的一句話徹底點醒了她。朋友說:「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,你只要讓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就可以了。

朋友的話讓董卿豁然開朗。是啊,如果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摯愛的事業,那麼不僅自己會後悔,而且以後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,也很可能會在不自覺中把自己的犧牲流露出來,這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壓力。

與其為了孩子犧牲自己,不如做最好的自己,活成孩子的榜樣,這樣孩子也會心中有愛,眼裡有光。

於是,董卿暫別了央視,前往華東師範大學讀了古典文學碩士。幾年後,她帶著爆款綜藝節目《朗讀者》華麗歸來。

在被問及為什麼要辦《朗讀者》時,董卿是這樣說的:

「我覺得我應該很努力地讓自己變得更好,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,他對於你,有愛有尊敬,他可以從你身上學到一些好的品質。孩子不是我止步不前的理由,我想和他一起成長。」

你看,聰明的父母從不覺得孩子就是阻礙自己發展的絆腳石,也從不會覺得孩子的成長必須要父母的犧牲來成全,他們會找到一種「雙贏」的模式,帶著孩子共同成長,從而遇到越來越好的彼此。

請相信,真正好的教育,從來不是扭曲的犧牲,而是發自內心付出,而是低谷時的溫暖,更是堅定的托舉。

文章來源:騰訊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