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!30歲博士朋友患癌去世 生前「他卻說很開心患癌」背後原因令人心酸

「我不都是為了你嗎?要平常我自己擱家裡吃能吃這麼好嗎?」

才一分鐘的影片,都感受到溢出屏幕的窒息感。

不由得想起黃執中說過的一段話:

Advertisements

中國的關係很奇怪,我們要歌頌一種感情叫「你要犧牲,他要報恩」。

明明生活的苦難不是孩子造成的,非要往孩子頭上扣;明明孩子不需要父母付出這麼多,可父母非要犧牲自己,讓孩子活在愧疚感裡。

這究竟是為什麼呢?為什麼父母總喜歡使用愧疚式教育,總要讓孩子覺得對不起自己?

原因很簡單,因為這個方法簡單粗暴,且立竿見影。

其實,愧疚式教育就是一種偷懶式教育,只要搬出這一套說辭,孩子就會在虧欠感的驅使下服從父母的安排:考「好」學校、找「好」工作,選擇「好」伴侶,在「適合的年齡」生孩子……人生的每一步路,都在父母的安排下完成,看似順風順水,實則形如傀儡。

Advertisements

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教授王晨認為,「愧疚式教育」本質是一種情感支配。父母通過利用跟孩子的情感聯繫,讓孩子服從自己。

但這種服從,副作用特別大。

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大衛·霍金斯博士曾分析過各種情感的能量等級,從最負面、傷身的情感,到最正面、滋潤的情感。

讓人意外的是,在所有的情感中,排位最低的不是憤怒、悲傷,而是羞愧和和內疚。在霍金斯博士看來,羞愧就猶如精神的自殺行為,會慢慢消耗孩子內心的能量,讓孩子變得怯懦、自卑,甚至自我否定、自我攻擊。

不僅如此,愧疚式教育還會讓孩子形成了討好型人格。她們會忽視、壓抑自己的需求,滿足父母的心意。

Advertisements

舒服了父母,痛苦了孩子。

最可怕的是,這種教育模式還是會「遺傳」的。這些孩子前半生被父母用愧疚感綁架,等到結婚生孩子之後又用同樣的方法綁架自己的孩子。於是這份痛苦,將會在不知不覺中一代代地延續下去。

真愛裡沒有愧疚,只有輕鬆自在。不要刻意渲染父母的苦情色彩,不用情感綁架孩子的自我意志,更不要用虧欠感做砝碼,強制孩子順從自己。

是啊,真正有智慧的父母,從來不會用自我犧牲來綁架孩子,而是會把自己活成一道光,照亮孩子的未來,引領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。

就比如央視主持人董卿,在一開始當媽媽的時候也特別焦慮,擔心因為工作忙,沒時間好好陪孩子。她也一度想過,自己是不是應該急流勇退,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,先當好媽媽這個角色。

Advertisements

就在董卿對人生的選擇感到茫然的時候,她朋友的一句話徹底點醒了她。朋友說:「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,你只要讓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就可以了。

朋友的話讓董卿豁然開朗。是啊,如果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摯愛的事業,那麼不僅自己會後悔,而且以後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,也很可能會在不自覺中把自己的犧牲流露出來,這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壓力。

與其為了孩子犧牲自己,不如做最好的自己,活成孩子的榜樣,這樣孩子也會心中有愛,眼裡有光。

於是,董卿暫別了央視,前往華東師範大學讀了古典文學碩士。幾年後,她帶著爆款綜藝節目《朗讀者》華麗歸來。

在被問及為什麼要辦《朗讀者》時,董卿是這樣說的:

「我覺得我應該很努力地讓自己變得更好,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,他對於你,有愛有尊敬,他可以從你身上學到一些好的品質。孩子不是我止步不前的理由,我想和他一起成長。」

Advertisements

你看,聰明的父母從不覺得孩子就是阻礙自己發展的絆腳石,也從不會覺得孩子的成長必須要父母的犧牲來成全,他們會找到一種「雙贏」的模式,帶著孩子共同成長,從而遇到越來越好的彼此。

請相信,真正好的教育,從來不是扭曲的犧牲,而是發自內心付出,而是低谷時的溫暖,更是堅定的托舉。





文章來源:騰訊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